1-7月全國主要港口吞吐量數據出爐
1-7月,全國主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04.4億噸,同比增長4.4%,其中內、外貿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5.3%和2.4%。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0億標箱,同比增長6.2%。
上半年,全國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前十名為:上海港(第1)、寧波舟山港(第2)、深圳港(第3)、青島港(第4)、廣州港(第5)、天津港(第6)、廈門港(第7)、蘇州港(第8)、北部灣港(第9)、日照港(第10)。
今年以來,盡管國際集裝箱運輸市場充滿不確定性,但仍然保持增長。據CTS數據,上半年東亞出口集裝箱量同比增長6%,東亞地區進口集裝箱全球最高,證明了東亞出口及亞洲區域內貿易的興盛,支撐了中國及亞洲港口的穩定增長。
長三角兩大港口上海港與寧波舟山港各完成了3168萬標箱與2462萬標箱,分別同比增長4.4%與9.4%,在國內難逢對手。國際上,新加坡港前7月完成2558萬標箱,同比增長7.4%。此外,深圳(增速8.8%)、青島(7.8%)、廣州(6.8%)、林查班(10.5%)、丹戎帕拉帕斯(上半年15.4%)等港也保持著較高增速。
環渤海港口群中,山東港口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高增速,其龍頭青島港前7月完成1924萬標箱,同比增長7.8%。在關稅戰及全球供應鏈調整的形勢下,青島港優化航線布局,開通了多條至中東、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航線,截至7月底,新增集裝箱航線13條、海鐵聯運線路5條。未來,董家口港區瑯琊臺灣作業區集裝箱碼頭一期即將開工,青島港將新增一個大型集裝箱港區,超前謀劃集裝箱業務發展。
珠三角港口群中,深圳港完成了2036萬標箱,同比增長8.8%。前7個月,深圳累計進出口2.58萬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繼續位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外貿規模持平,吞吐量猛增,說明深圳港的貨種與貨源結構有所變化。目前,深圳港轉口貿易占比已提升至總吞吐量的22%。今年深圳港持續推動國際中轉集拼、整船換裝業務,新增3條跨境電商快線,前7月,深圳保稅物流進出口6992.8億元,增長13.7%。在腹地上,截至6月,深圳港累計開通了43條組合港航線,33條海鐵聯運線路,布局22個內陸港。
上半年,全國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前十名為:寧波舟山港(第1)、唐山港(第2)、上海港(第3)、青島港(第4)、廣州港(第5)、日照港(第6)、蘇州港(第7)、天津港(第8)、煙臺港(第9)、北部灣港(第10)。
今年前1-7月,我國進口鐵礦砂6.97億噸,減少2.3%,;原油 3.27億噸,增加2.8%;煤2.57億噸;天然氣7014.4萬噸,減少6.9%;大豆6103.5萬噸,增加4.6%;成品油 2339.1萬噸,減少16.6%,均價下跌4%。大宗貨物進口整體下降,導致外貿貨物吞吐量總體增速不高。制造業方面,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3%,連續4個月低于榮枯線,說明內需存在疲軟現象,可能會進一步限制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增長。前三大港寧波舟山港、唐山港、上海港均保持著較低增速。
前十大港口中煙臺港、北部灣港增速較高。煙臺港前7月完成31589萬噸,同比增長6.5%。今年6月,德龍煙鐵路海鐵聯運跨省新通道全線貫通,推動港口腹地和業務邊界向中西部縱深延伸。作為山東港口商品車物流基地和中國北方商品車物流樞紐港,煙臺港搶抓“新三樣”出海“新風口”,多艘大型滾裝新船選擇在煙臺港首航發運,今年前7月,煙臺港商品車運量45.2萬輛,同比增長4.6%。
北部灣港近年來一直高速增長,今年1-7月完成27901萬噸,同比增長8.7%。今年北部灣港各個貨種齊頭并進,新增4條航線,成功開行首條滾裝航線;北部灣國際集裝箱獲批危險貨物集裝箱直裝直取作業資質;首個干散貨自動化泊位正式啟用;上半年海鐵聯運運量完成25.1萬標箱。今年,北部灣港將沖擊千萬標箱目標。
國際經貿形勢不確定、國內需求疲軟的情況下,我國港口仍然保持著集裝箱、貨物吞吐量穩定增長的態勢,實為不易。但港口吞吐量的基本面是經濟發展,前7個月我國對美貿易同比下降11.1%、其他國家陸續出臺轉運商品限制政策針對我國出口、大宗商品進口持續下跌,都考驗著我國港口的市場開拓能力。中國港口還能逆勢增長多久,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