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船公司扎堆兒造箱,但集裝箱過剩已達…
盡管“一箱難求”的局面已得到較大緩解,但船公司訂箱的熱情,似乎仍在繼續。
今年上半年業績豐厚的陽明海運,日前發布公告稱,向東方國際集裝箱(香港)有限公司訂購了18600個集裝箱,交易金額為9500萬美元~1.05億美元。
陽明海運表示,此次造箱的原因是,該公司正繼續接收新建船舶,因此需要更多的集裝箱。同時,部分舊集裝箱報廢,也需要新箱補充。
另一家臺灣船公司長榮海運,也于近期向馬士基集裝箱工業有限公司(Maersk Container Industry),訂購了2000個冷凍機與1500個柜機一體式冷凍箱,交易金額為3507.5萬美元。
此前的7月份,長榮海運還購買了11800個集裝箱,交易金額為5836.8萬美元。
此外,在過去一年中,太平船務也采購并投入了一批新集裝箱。
近期,太平船務又宣布,增加了一批新冷藏集裝箱,以便更好地為客戶的食品及其他易腐貨物,提供運輸服務。但其未透露更多細節。
疫情暴發后,集裝箱供應問題一直是航運業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去年“一箱難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當時也是各家船公司訂箱最火爆的時期。
不過隨著市場變化,今年供應鏈緊張的局面已大大改善,集裝箱不再是稀缺資源,船公司此時的訂箱舉措,也面臨著不同的聲音。
集裝箱監測領域專業機構Container XChange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Roeloffs認為,目前集裝箱供過于求,這是疫情帶來的一系列市場變化的結果。疫情嚴重時,由于運輸需求增加以及港口擁堵加劇,導致供應鏈持續緊張,集裝箱周轉時間延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重新開放。
他表示,過去兩年,推動集裝箱價格遠高于歷史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供應鏈緊張導致集裝箱周轉時間的延長?,F在,仍有大約10%的集裝箱周轉存在瓶頸,不過市場需求已經疲軟。
航運咨詢公司德路里曾在今年7月警告稱,市場過剩集裝箱已達600萬TEU。
全球海事咨詢公司Sea-Intelligence的數據進一步顯示,2021年,全球集裝箱量為5000萬TEU,其中850萬TEU的集裝箱過剩。如果加上2022年交付的450萬?480萬TEU的新造箱,預計到2023年,全球將有1300萬TEU的過剩集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