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閑置集裝箱船運力創歷史新低
據外媒報道,盡管今年迄今為止有超過200萬TEU的新造船集裝箱船加入全球船隊,但開放的閑置運力仍處于歷史最低水平。
這對希望通過開拓租船市場來彌補船期延誤的航運公司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根據Alphaliner的一項調查,截至8月12日,只有67艘運力為195159TEU的船舶處于商業閑置狀態,僅占全球船隊運力3000萬TEU的0.6%。
此外,閑置的船舶運力主要集中在小尺寸集裝箱船上,67艘船舶中有41艘容量小于2000TEU。
Alphaliner表示:”班輪運輸旺季,一些主要港口的間歇性擁堵,以及非洲各地正在進行的改道,繼續給運力供應帶來壓力。”該公司補充稱,美國東海岸的罷工行動、加拿大即將發生的鐵路罷工,以及墨西哥灣和印度的中斷,可能會給船舶供應帶來更大壓力,因此航運公司希望獲得更多船舶,以緩解網絡延誤。
事實上,馬士基上周表示,自紅海危機爆發以來,該公司已包租了約17.2萬TEU的額外運力,“以減輕中斷對客戶貨流的影響”。
各大航運公司已經耗盡了租船市場的運力,以支撐他們的網絡,而閑置的船隊又因利用虛高的現貨價格推出的“機會主義”服務而進一步枯竭——這是大流行后需求繁榮時期的趨勢。
在6月和7月,約有50萬TEU的新建集裝箱船投入運營,本月迄今已交付超過10萬TEU。盡管需要額外的運力來服務被打亂的班輪網絡,馬士基和MSC即將解散的2M聯盟,以及赫伯羅特從聯盟的退出,都給不想因此失去市場份額的航運公司帶來了壓力。
根據Alphaliner的數據,今年仍有大約100萬TEU的運力計劃交付,2025年將再交付200萬TEU。與此同時,航運公司在上半年錄得好于預期的利潤后,情緒看漲。例如Zim表示,預計“2024年下半年的業績會更好”。
因此,現金充裕的航運公司再次轉向亞洲造船廠尋求新造船,今年已確認的訂單已超過200萬TEU。這些訂單主要集中在中國船廠,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被承運人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