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還是效率?重返紅海或將壓垮歐洲港口!
盡管巴以已達成?;饏f議,集運業對重返紅海航線仍持審慎態度。業內分析指出,恢復蘇伊士運河通行雖能釋放可觀的運力儲備,卻可能引發歐洲港口的系統性擁堵,令航運企業陷入“效率與安全”的兩難抉擇。
根據海事咨詢機構Sea-Intelligence的研究表明,若全面恢復蘇伊士運河通行,將同時產生兩方面深遠影響:其一是釋放約210萬TEU的運力,相當于全球船隊總規模的6.5%;其二是導致運輸至歐洲貨物量短期內急劇攀升。該公司首席執行官Alan Murphy分析稱,若立即重啟紅海航線,亞洲至歐洲的周度到港量將在兩周內實現翻番,使歐洲港口總處理量較2025年3月的預期峰值驟增39%。
當前,歐洲主要港口已處于高壓運營狀態。鹿特丹、安特衛普等關鍵樞紐港持續受到勞工罷工、運營中斷等多重因素困擾,加之紅海航線改道引發的船期調整,港口處理能力幾近極限。Murphy強調:“即便是分階段恢復方案,也將對歐洲港口基礎設施構成嚴峻考驗。”
據模擬數據顯示,若實施兩周過渡方案,歐洲港口貨量將增長19%;四周方案將使增幅降至13%;即使將過渡期延長至六周,貨量仍將比2025年初峰值高出10%。
盡管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積極推出各項激勵措施,主要航運公司仍保持戰略謹慎。馬士基在回應運河運營方的呼吁時明確表示,現在評估地區局勢對航行安全的影響“為時尚早”。這種謹慎態度基于目前胡塞武裝既未宣布停火,也未就停止襲擊商船作出可靠保證。
除安全因素外,經濟考量同樣關鍵。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柯文勝(Vincent Clerc)此前測算,若重返蘇伊士運河后因新的襲擊而被迫再度繞行好望角,將產生“數億美元”規模的額外成本。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促使航運公司寧愿維持現有的繞行非洲方案,以規避潛在的巨額損失。
當前局勢深刻揭示了全球航運業面臨的多重挑戰。安全風險、運營成本、基礎設施承載力與市場波動等因素相互交織,使得紅海航線的決策已成為影響全球供應鏈穩定的關鍵變量。在找到安全與效率的最佳平衡點之前,航運公司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而全球供應鏈也將在持續的不確定性中探索新的動態平衡。